1、 法规要求
在中国,根据《劳动法》与《安全生产法》,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是雇主的责任。但是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货架必须定期进行检测,否则就违反《劳动法》与《安全生产法》。即目前货架检测都是非强制性的。
2、检测频率
货架的检测频率对不同情况来说不是固定的,确定货架的检测频率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仓库内叉车的活跃水平;
(2)搬运设备的种类与质量;
(3)叉车操作人员的数量与操作技术水平;
(4)货架类型与尺寸型号;
(5)货架的损坏水平;
(6)地坪的类型与状况;
(7)工作环境温度是常温、冷藏还是冷冻。
检测的频率与程度取决于具体现场的一系列因素,应由安全负责人结合以上仓库的具体情况确定。
3、 检测层级
检测包含三种不同层级的检测[7]。
(1)即时检测
所有的设备操作人员(比如叉车&堆垛车操作工、拣选人员)即时向货架安全负责人报告所有损坏构件及涉及区域,针对报告内容采取措施并建立程序记录在档。应鼓励仓库所有员工在发现损坏时立即报告。
(2)定期检测
货架安全负责人应确保每周(或根据仓库运行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后确定间隔时间)进行检测并记录,应由培训合格的人员进行定期检测。
(3)年度检测
货架投入使用后,由业主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实际需求,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由有资格的专业检测人员每年对货架的使用状态进行全面检验,取得安全风险资料、数据和凭证。专家检测成果物为记录在档的检测报告,鉴别货架损坏并针对仓库其他活动提供指导与建议。专家检测应由技术上胜任的人员进行,推荐SEMA认证货架检测工程师(SARI)。

4、检测内容
在货架运营阶段,货架检测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1)货架立柱整体垂直度;
2)承载梁弯曲变形(挠度);
3)地坪螺栓拧紧力矩;
4)普通组装螺栓紧固性;
5)立柱损坏残余变形;
6)横斜撑杆损坏残余变形;
7)货架其他构件损坏;
8)货架存储单元净距;
9)货架结构布置变动情况;
10)货架安全件设置;
12)物流动线防护设置。
所有损坏或其他安全问题应保持记录。
5、 检测结果风险判定
针对以上确定的检测内容,每一项都应根据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性进行判定并划分成如下三个不同的风险等级[6]之一。不同的风险等级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1)可接受损坏(绿色级别)
当损坏水平不高,比如没有超过本标准规定的限值时,货架可认为是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并且不需要减小单元荷重或立即卸载。此为绿色级别损坏。应制定构件损坏记录的方法。应制定方法,比如在构件上粘贴标明日期的有色标签,以表明这些构件已经检测且在下次重新检测与评估之前货架能继续使用。超过绿色级别的损坏应视为危险性或严重性损坏,会给货架安全带来风险。
(2)危险性损坏(橙色级别)
当损坏水平已影响到结构承载,比如为本标准规定的限值的1.0~2.0倍时,损坏的构件应明确标示出来并进行隔离,直到完成补救性工作后才能重新承载。如果在四周内无法完成补救,损坏级别应重新划分为严重性损坏(红色级别)。应制定隔离损坏构件的方法以确保在必要的补救工作完成及设备检验安全之前,这些构件不会重新投入使用。例如,可以粘贴标明日期的有色标签标示构件在修复前货架不能使用。
(3)严重性损坏(红色级别)
当损坏水平已严重危害结构安全,比如超过本标准规定的限值的2.0倍时,损坏的构件及相邻的部分构件应立即卸载并隔离,直到完成补救性工作并验证安全后才能重新使用。应制定隔离货架区域的方法以确保在修复工作完成之前不会重新投入使用。例如,将损坏的某跨货架立即卸载,并用绳索隔离禁止继续使用。任何修复性工作应咨询货架供应商或者有资质的结构工程师,补救工作一般会涉及到构件的更换。
货架项目的风险始终都在。在交付前的阶段,货架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制造与安装。安装完工验收通过并交付后,货架在运营阶段应落实即时检测、定期检测与年度检测三个不同层级的检测机制。针对检测发现的问题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等级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货架风险,保证货架安全。
我公司专业从事房屋检测、工业检测、市政检测、勘察测绘、火灾后检测、幕墙检测、货架检测、振动测试、噪音检测、钢结构检测、桥梁检测、码头检测、结构健康检测、环境健康安全评估、防雷检测、建材、见证取样等检测。除此之外,我公司积极拓展新领域,加快技术创新,开拓智能监测、城市更新等新市场。我公司拥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认可和检验机构认可,获得CNAS双资质证书等,以权威的专家团队,高端的检测设备和前沿的核心技术,为政府机构、设计、施工单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