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水灰比、
水泥、
集料、集灰比、养护等几个
方面简要阐述影响
水泥
混凝土强度的几个主要因素,为水泥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试验分析提
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

任何混凝土结构物主要都是用于承受
荷载或抵抗各种
作用力的,强度是混凝
土最重要的
力学性能。
工程上对混凝土的其它性能要求,如不透水性、
抗冻性等
,而这些性能与混凝土强度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混凝土的强度愈
高,其
刚性、不透水性、抵抗风化和某些侵蚀
介质的能力也愈高;而强度愈高,
往往其干缩也较大,同时较脆、易裂。因此,通常用强度来评定和控制混凝土的
质量以及评价各种因素影响
程度的
指标。
1水灰比
水泥混凝土强度主要取决于
毛细管孔隙率或胶空比,但这些指标都难于测定
或估计。而充分密实的混凝土在任何水灰比程度下的毛细管孔隙率由水灰比所确
定。
毛细孔隙率 Pc=W/C – 0.36α
胶空比 x=0.68α/(0.32α+W/C)
其中:W/C—水灰比
α—水化程度
Duff Abrams的混凝土强度水灰比定则指出:“对于一定材料,强度取决于一
个因素,即水灰比。”由此看来,水灰比—孔隙率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它
影响着
水泥浆基体和
粗骨料间过渡区这两者的孔隙率,
水泥石在水化过程中的孔
隙率取决于水灰比,水灰比和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程度两者都对混凝土
体积有影响
,当
混凝土混合料能被充分捣实时,混凝土的强度随水灰比的降低而提高。然而
,形成水化物需要一个最小的
水量。
(W/C)min =0.42α
即完成水化(α=1.0)的W/C不应低于0.42。显然在低W/C时预期残留的
未水
化水泥能够在浆体内继续长期存在,亦即W/C低于0.42,浆体将自我干燥。为避免
这种现象,有效的最低W/C比要高于0.42。在
实际中,我们可以通过规定的W/C来
保证充分密实的混凝土在规定
龄期的强度,保证
混凝土的性能。
2 水泥
水泥混凝土的影响取决于水泥的
化学成分及
细度。
水泥强度主要来自于早期
强度(C3S)及后期强度(C2S),而且这些影响贯穿于混凝土中。用C3S
含量较高
的水泥来制作混凝土,其强度增长较快,但在后期可能以较低的强度而告终。而
无论通过改变
成分、养护
条件或者利用
外加剂而比较缓慢地水化,都可使水泥产
生较高的最终强度。
水泥细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也很大。随着细度增加,水化
速率增大,就导
致较高的强度
增长率。但应避免细磨粉的含量。因为当
颗粒很细时,
间隙水可引
起一些高W/C区域。另外,研究表明,
直径大于60pm的颗粒对强度是没什么
贡献的
。
而水泥质量的波动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应引起注意。水泥厂生产的同一品种
同一
标号的水泥,不可避免地会在质量上有波动。水泥质量的波动,毫无疑问地
在混凝土强度上反映出来。采用具有相同平均强度而
离散系数小的水泥,可以降
低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水泥质量波动大多是由于
水泥细度和C3S含量的
差异引起的
。而这些因素在早期的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影响就不再是最重要的了。
即水泥质量波动引起的混凝土强度的标准离差,不随龄期而增大,但混凝土强度
的离散系数却因强度随龄期的增大而减小。因此,水泥质量波动对混凝土早期强
度影响大。

3 集料
集料极重要的
参数是集料的
形状、结构、最大
尺寸及
级配。集料本身的强度
不太重要,因为集料强度一般都要高于混凝土的设计抗压强度。在承载时混凝土
中集料所能承受的
应力大大超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骨料颗粒强度比混凝土基体和过渡区的强度要大。大多数
天然骨料,其强度
几乎不被利用,因为破坏决定于其它两项(水泥浆基体及过渡区)。一般而言,
强度和
弹性模量高的集料可以制得质量好的混凝土。但过强、过硬的集料不但没
有必要,相反,还可能在混凝土因温度或
湿度等原因发生体积变化时,使水泥石
受到较大的应力而开裂。
骨料颗粒的粒形、
粒径、
表面结构和
矿物成分,往往影响混凝土过渡区的特
性,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级配良好的粗骨料改变其最大粒径对混凝土强度有着两种不同的影响。水泥
用量和
稠度一样时,含较大骨料粒径混凝土拌和物比含较小粒径的强度小,其集
料的
表面积小,所需拌和水较少,较大骨料趋于形成
微裂缝的弱过渡区,其最终
影响随
混凝土水灰比和所加应力而不同。在低水灰比时,降低过渡区孔隙率同样
对混凝土强度一开始就起重要作用。在一定拌和物中,水灰比一定时
抗拉强度与
抗压强度之比将随粗骨料粒径的降低而增加。试验表明,增加骨料粒径对
高强混
凝土起
反作用,低强度混凝土在一定水灰比时,骨料粒径似乎无大的影响。另外
,在同一条件下,以钙质代硅质骨料会使混凝土强度明显改善。
4 集灰比
对于强度大于35Mpa的混凝土,集灰比的影响就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在相同
水灰比时,混凝土强度随着集灰比的增大而提高。这是因为:集料数量增大,吸
水量也增大,从而有效水灰比降低;混凝土内孔隙总体积减小;集料对混凝土强
度所引起的作用更好地发挥。
5养护
为了获得质量良好的混凝土,混凝土成型后在适宜的
环境中进行养护。养护
的目的是为了保证
水泥水化过程能正常进行,包括
控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水泥水化只能在为水填充的毛细管内发生,因此,必须创造条件防止
水分由
毛细管中蒸发失去,而且,在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
水泥凝胶具有很大的
比表面
积,大量
自由水变为表面吸附水。这时,如果不让水分进入水泥石,则供水化反
应的水就会越来越少,在水灰比小于0.5的情况下会出现自干现象,使水泥水化不
能继续进行。因此,在养护期内必须保持混凝土的饱水状态,或者接近于这个状
态。只有在饱水状态下,水泥水化速度才是最大的。
要使混凝土达到所要求的强度并不需要所有水泥都水化,因为在工程上很少
能达到这样的强度。混凝土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水泥石中的胶空比。混凝土在浇筑
后水分的蒸发,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引起混凝土表面
空气湿
度变化的风度。混凝土和周围空气的
温差,也会影响
失水。例如,在
白天饱水的
混凝土在温度低的晚上会失水;寒冷气候中浇筑的混凝土,即使在
饱和空气中,
也会失水。急速的初期水化反应会导致水化物的不
均匀分布。水化物稠密程度低
的区域成为水泥石中的薄弱点,从而降低整体的强度;水化物程度高的区域包裹
在水泥
粒子的周围,防碍水化反应的继续进行,从而减少水化物的量。在养护温
度较低的情况下,由于水化缓慢,具有充分的扩散时间,从而使水化物得以在水
泥石中均匀分布。Klieger指出:在混凝土早期养护时期,存在着一个最佳养护温
度,在此情况下混凝土在某一龄期时的强度最大。在试验条件下,
硅酸盐水泥的
最佳温度约为13?C ,而
快硬硅酸盐水泥则为4○C。所以,
在夏天浇筑的混凝土要
较同样的混凝土在冬天浇筑时的强度要低。影响着水泥混凝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所以,在水泥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及养护过程中,上述因素应当加以考虑。